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等多重压力下,中国一季度外贸数据却逆势上扬,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表现尤为亮眼,总额达6.13万亿元,实现6.9%的较快增长;进口4.17万亿元,同比下降6%。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在今年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展现出中国外贸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出口增速较1-2月提升了3.5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不利因素,我国外贸不仅实现了规模上的平稳增长,更在质量上取得了稳步提升。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中国外贸的强劲韧性和转型升级的显著成效。
深入分析3月份出口数据可以发现,其高速增长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东方金诚宏观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分析认为,首先是基数效应的影响,2024年3月出口同比增速为-7.6%,较低的基数为本年度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是全球需求的持续回暖,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达到49.9%,特别是亚洲、非洲等地区制造业持续处于扩张区间;最后是美国加征关税预期下的”抢出口”效应,促使企业提前安排出口计划。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也持类似观点,认为3月出口的高增长既反映了实际需求的回升,也包含了基数效应的贡献。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盟继续巩固其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介绍,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6.6%。在具体商品方面,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平板显示模组、汽车零配件、锂电池等产品增速均超过20%,显示出双方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我国与传统贸易伙伴的经贸往来也保持稳定,对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进出口均实现较快增长,”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增速更是高出整体水平0.9个百分点。
从外贸结构来看,一季度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首先,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达到52.9万家,同比增加3.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创下45.5万家的历史新高;其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8.7%,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再次,外贸”含金量”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增长7.6%,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50%;最后,创新驱动特征明显,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出口增速显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企业通过”小单快反”等新型商业模式,将传统需要1个月的交付周期压缩至1周以内,大大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4月以来美国掀起的新一轮贸易战给全球贸易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冯琳分析指出,虽然2024年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为2.3%,但从4月开始实际关税税率将出现明显跃升,这将对全球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就一季度进口数据来看,其表现相对疲软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制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价格效应、贸易战预期对进口需求的抑制,以及1-2月工作日较少的季节性因素。其中,价格因素的拖累效应最为突出。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专家建议应采取更加积极的稳外贸政策。冯琳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预计政府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扩大内需来对冲外需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在提振国内消费方面,有望出台更多有力措施。吕大良在发布会上强调:”虽然当前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但’天塌不下来’。”他指出,中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格局,深化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同时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作为坚强后盾。中国将继续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外贸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成效,为全年外贸稳中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发展格局下,随着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国外贸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