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贸易环境风云突变,4月初美国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叠加东南亚地区反倾销调查频发,对中国钢材出口形成双重挤压。市场对此反应迅速,黑色系期货市场在政策公布后五个交易日内普遍下挫2.5%-13%,其中热卷主力合约跌幅超过4%,螺纹钢期货同步走低。这种剧烈波动不仅反映了投资者的避险情绪,更预示着市场对出口前景的深度忧虑。
从实际贸易数据来看,出口压力已开始显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四月初钢材周度发运量四周均值呈现连续下滑态势,这一指标通常被视为出口动能的先行指标。与此同时,主要港口的热卷库存去库速度显著放缓,降幅收窄11.7个百分点至5%的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主要出口港口的现货成交数据显示,海外买家询价活动明显减少,出口接单量较上月同期下滑约15%,这种需求端的萎缩正在逐步传导至生产端。
尽管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四月钢材出口仍展现出一定的抗压能力。这种短期韧性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撑因素之上:首先,产品替代效应显著增强。由于钢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反倾销限制相对较少,华东及华南地区的钢厂正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数据显示,4月第二周钢坯出口成交量突破30万吨,创下年内单周新高。这种替代不仅发生在产品层面,出口区域也在同步调整,部分企业正将目光转向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
其次,政策窗口期催生”抢出口”现象。河北等主要港口即将于5月实施新的报关规定,要求出口企业提供完整的增值税发票。这一政策变化促使大量企业加速执行存量订单,博兴地区的钢铁加工企业甚至出现24小时赶制出口订单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港口作业量中约有30%属于这种”抢出口”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短期出口数据的稳定。
第三,价格竞争力意外提升。受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上海热卷现货价格已跌至3280元/吨,带动港口FOB报价回落至475美元/吨。与此同时,东南亚主要进口国的本地市场价格保持相对坚挺,导致中国热卷与越南市场的价差扩大至49美元/吨,创下半年新高。这种价差优势使得中国钢材在东南亚市场重新获得价格竞争力,部分抵消了关税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支撑四月出口的短期因素正在逐步弱化,五月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订单萎缩已成定局,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华北地区钢厂四月日均接单量较三月下降16%,降幅扩大14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冷轧等高端产品接单量下滑更为明显,某月均出口40万吨的大型贸易商证实,当前冷系产品订单量较上月减少20-30%,且新订单补充严重不足。按照20-30天的订单执行周期推算,五月发运量或将出现断崖式下跌。
贸易保护持续升级也加剧了出口压力。越南在3月对华热轧板卷征收最高27.83%的反倾销税后,其钢铁协会又正式提议将宽卷纳入征税范围。与此同时,韩国业界也正在酝酿新的贸易救济措施。这些保护措施的叠加效应将使中国钢材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壁垒。
买卖双方价格预期严重分化进一步抑制了成交。当前海外买家普遍预期价格还有15-20美元/吨的下行空间,而国内出口商则因成本压力拒绝降价,这种预期差导致实际成交持续低迷。某国际贸易商透露,近期达成的出口交易中,约70%属于执行前期订单,新签订单寥寥无几。
面对日益严峻的出口形势,行业正在多维度寻求突破。首先,出口转内销比例显著提升。多家钢厂表示正在调整销售策略,将原计划出口的产品转向国内市场消化。其次,产业链布局加速调整,部分龙头企业开始考虑在海外建设加工中心,通过半成品出口+当地加工的模式规避贸易壁垒。第三,产品升级步伐加快,电工钢、汽车用钢等高端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展望未来,钢材出口走势将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博弈结果。短期来看,四月末的出口数据将成为重要观察窗口。如果发运量出现明显下滑,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市场调整。同时,五月初报关新规的实施效果也需要重点关注。中长期而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演进趋势将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来看,这种保护主义浪潮仍在持续升温,中国钢材出口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如果出口持续萎缩,可能导致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失衡,进而引发更大幅度的价格调整。建议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四月末钢材发运数据拐点及五月初报关新政实施效果,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应对可能的市场变化。